- · 《汉字文化》栏目设置[06/28]
- · 《汉字文化》数据库收录[06/28]
- · 《汉字文化》收稿方向[06/28]
- · 《汉字文化》投稿方式[06/28]
- · 《汉字文化》征稿要求[06/28]
- · 《汉字文化》刊物宗旨[06/28]
古老的汉字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基因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来源:光明日报】 汉字是历史文化的符号,汉字具有超语言功能,除了记录语言,汉字本身就可以表达那个时代的历史文化,三千年前的古文字记录了古人眼中丰富多彩的世界图景。
【来源:光明日报】
汉字是历史文化的符号,汉字具有超语言功能,除了记录语言,汉字本身就可以表达那个时代的历史文化,三千年前的古文字记录了古人眼中丰富多彩的世界图景。作者说解汉字始终注意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贴近先民的真实生活,探求汉字中的古人造字思维与历史文化背景。比如,作者指出,甲骨文“刖”字,断腿的位置有一只手拿着一个带齿的东西,是锯子。把那条腿锯掉,这就是商代的“刖刑”,通过这个字形可以确定,商代一定是有金属锯子的。作者通过追根溯源探求文字形体演变,进而挖掘汉字与历史文化的深层关系。
汉字具备高度的形体美与艺术性,如美国学者福开森认为:“中国的一切艺术,都是中国书法的延长。”中国汉字从字体发展方向看,主要是向着简洁、美观的方向发展。作者指出,“人”的古老字形原本是侧立的,有点弓腰驼背的样子,而在字形演变中,“人”慢慢直立起来,这既与人直立行走这一显性形体特征相关,也是出于对文字结构匀称稳当的书写追求。文字形体的演变不仅受语言深层结构制约,更受到文字表层结构演变规律的影响,比如“坐”字,甲骨文“坐”中只有一个跪坐的人形,秦文字为了结构对称,写成两个对坐的人形。“坐”字的表意功能减退,字形却越来越匀称。如作者所言,求美是汉字演变的动力。
《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吴王夫差鉴。图片选自《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
李守奎 王永昌 著
汉字不仅是书写工具,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陈寅恪先生曾说“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每一个汉字都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对汉字的阐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是最早系统说解文字的著作。汉字说解可称是一门大学问,然而时至今日,对汉字的阐释依然掺杂着各种娱乐化、臆测化的不实成分,汉字阐释与汉字文化普及还在摸索的路上。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
作者指出,从女构形表意的文字众多,比较系统地反映了古代的女性文化。表示女子安静柔顺的安、如、若、婉;表现女子之美的妙、姝、姣、娴,这些汉字体现着造字时代对女性的审美与价值判断。比如,“处”最初的意义是安静坐着的人,“处女”即是安居的静女,“嫁”与“归”是女人的归宿,“妇”的繁体字“妇”,意为持帚洒扫,从文字上看,处女变为“妇”,最大差别是少了安居的坐具,多了干活的扫帚。古代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嫉、妒、妨、妄、婪、奸、妾、媿这些从女的汉字流露出对女性的误解与偏见,而与之相反,“力”是男性的代表,“男”是农具与田地的组合,功勋、劝勉、勤劳、强劲这些从“力”的字均表示了对男性的褒奖。作者对此指出,“女”字构形所表达的女性文化观与当代格格不入,但可据此了解那个时代汉字的构形理据。
(作者:闫赵玉,系西安音乐学院人文学院讲师)
李守奎、王永昌两位学者的新著《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深入精当地解析了常见汉字构形规律,结合新出古文字资料和学术界前沿成果,将甲骨文、铜器铭文、籀文、篆文相互比对,探讨汉字的来龙去脉。将古文字释读、汉字阐释、汉字理论和汉字文化普及融会贯通,有助于拓宽读者对汉字产生、演变的认知。
汉字是汉民族思维方式的外化,古人造字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依类象形,通过观察头部、上体、下体的外形、动作创造了很多字。本书作者也是从人体相关联的汉字讲起,从人站着、蹲着、跪着、爬着的各种姿势进行汉字说解,如“人”和“戈”组成“伐”,表示戈穿过人的颈部;“戍”是人侧有兵器“戈”,表示人与兵器共同防守;“企”的本意是踮起脚跟;“大”与“立”是正面而立的人;“仄”是倾斜的人形;“卧”是坐卧休息的象形字,左边是一只立起来的眼睛,右边是一个俯下身子的人。整本书的汉字阐释正是以人为核心,围绕着人的生老病死进行讲解,通过形象生动的阐释引发读者的丰富联想。如“包”的本义是包裹着胎儿,“勹”像腹部隆起的孕妇,“巳”像胎儿;“身”像腹部隆起的人,本义是怀孕;“母”是生育后乳房突出的母亲。“育”的本字是“毓”,由母亲、倒子与液滴组成,像母亲生育场景的平面图结构,倒子表示顺产。“免”表示分娩,由分开的双腿和人组成。
文章来源:《汉字文化》 网址: http://www.hzwhbjb.cn/zonghexinwen/2022/0519/1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