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汉字文化》栏目设置[06/28]
- · 《汉字文化》数据库收录[06/28]
- · 《汉字文化》收稿方向[06/28]
- · 《汉字文化》投稿方式[06/28]
- · 《汉字文化》征稿要求[06/28]
- · 《汉字文化》刊物宗旨[06/28]
70年代的“汉字二次简化”虽然失败,但很多人的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横平竖直显功力, 一字多义添神秘”。文字作为一种记录形式,却有着某种特殊的魅力,让人见字如见人,然而上世纪初之前的汉字多为古文,笔画太过于繁琐,再加之古时人们日出
“横平竖直显功力, 一字多义添神秘”。文字作为一种记录形式,却有着某种特殊的魅力,让人见字如见人,然而上世纪初之前的汉字多为古文,笔画太过于繁琐,再加之古时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多少人识字。
新时代国家刚刚稳定,为了推进文化的普及便对汉字进行了简化,其中70年代进行的“汉字二次简化”虽然失败,但很多人的姓氏由此发生了改变。
泱泱中华有着五千多年的传承文化,历史的臂膀在不断向前延伸,保留几千年的文化,汉字的传承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华的汉字是今世最古老的汉字之一,在历史的长河中,汉字虽然一直在变化,但传承的内在一直有条不紊的进行。
从占凶卜吉的甲骨文到夏商西周铭刻于青铜器皿上的钟鼎文,再到始皇合纵连横一扫六国统一汉字书,开始出现篆书,隶书。此时的汉字已经不仅仅只有象形的功能,由篆书开始汉字具有了人们附加的审美,线条流转,结构均匀。
慢慢地劳动人民开始觉得隶书篆书太过于复杂,人们追求快速方便便开始有了草书,行文潦草,舒展了性格,但在正式场合,无规矩无以为方圆,便开始衍生出楷书宋体等正正方方的汉字,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汉字的变化也随之发生着大小不一的变化。
上世纪五十年代,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结束了几十年纷乱战争烟火缭绕的中国之乱象,开始进入了百废俱兴,一派生机盎然蓄势待发的新局面。
此时的国家刚刚定鼎,很多文化方面的都需要整改,胡乔木在一次座谈会中提出新中国成立,需要在文化方面进行改革,要接轨国际推行汉语拼音,推广普通话,更重要的是由于当时国民因为战乱普遍耽误了文化教育的程度。
因此需要加进汉字简化的工作,使得原来复杂繁琐的汉字更为的简单明了,汉字简化的重要改革方便了人们对于教育的接受程度,也便利了国家进行文化普及的进程。
“二次”汉字简化后改姓随着第一次汉字简化工作高效彻底的进行,降低了国民受教育的难度,节省了经济,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受到了人民的欢迎与接受。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家便再次推广了汉字二次简化,并且由人民日报等国家媒体进行先行推广普及,但是这一次的汉字二次简化却是功利性的,完全就是为了简化而去简化,使得原来的很多词语改造的文不达意,奇形怪状,缺胳膊少腿。诸如“酒”简化为“氿”“堂”简化为“坣”“雄”简化为“厷”。
更加让人所不能接受的就是,“二次”汉字简化后把人们的姓也改了。姓“傅”的变成了“付”姓“萧”的变成了“肖”,当年人民日报上副总理就变成了付总理,词不达意,增添误会。这使得原本简单的字因为刻意追求简化,因为简化而简化,而不是为了方便而简化。
“二次”汉字简化一经推出,首先便遭到了当时知识分子以及文学大家们的一致反驳,认为二次简化使得中国几千年的汉字文化传承丢掉了魂,残缺了身子,广大民众也觉得“二次”简化后的汉字反而还变的不认识了。
当时新版的《汉语词典》、《汉语拼音》等国家也正在筹备中,“二次”汉字简化会重新对这些词典造成巨大的重新排版,改字,造成不小的经济损失和人工浪费。
汉字简化的争议国家建议推行汉字简化之初,有不少的学者以及文学大家都表达了自己的异议,他们认为繁体汉字是中国流传了几千年的文化见证与瑰宝。
汉字的独特造型之美,婉转动人的曲线,以及笔锋的流转,都散发着独特的气息,让人赏心悦目,其次繁体汉字多为象形字,见其字,知其意,一个完美的繁体字,就如同一幅画一般,让人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观赏字都会有不同的美和见识。
正如古人所说望文生义,字如其人,以字来表达自己的人格与处事。而另外一部分人就觉得汉字简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字本身就是表达事物的最实用的工具,加之当时中国文盲者高达80%以上,在新中国的发展下,必须要提高国民的文化水平以及教育的普及,繁体字生涩难懂。
文章来源:《汉字文化》 网址: http://www.hzwhbjb.cn/zonghexinwen/2021/0320/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