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汉字文化》栏目设置[06/28]
- · 《汉字文化》数据库收录[06/28]
- · 《汉字文化》收稿方向[06/28]
- · 《汉字文化》投稿方式[06/28]
- · 《汉字文化》征稿要求[06/28]
- · 《汉字文化》刊物宗旨[06/28]
汉字的二次简化为何会失败为何又说很多人的姓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目前,我们所使用的汉字都是经过简化后的,只有港澳台以及其他国家的华人区仍然使用繁体字。 其实,汉字简化一直是历史上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哪怕是当今社会,还有一部分人对
目前,我们所使用的汉字都是经过简化后的,只有港澳台以及其他国家的华人区仍然使用繁体字。
其实,汉字简化一直是历史上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哪怕是当今社会,还有一部分人对汉字简化持反对意见,这是为什么呢?据说,经过七十年代的汉字二次简化后,很多人的姓氏因此而改变,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关于汉字简化的报纸
一、第一次汉字简化的成功
从甲骨文出现后,汉字就开始了简化之旅,从原来复杂的字形慢慢变得简单、易懂。由于清朝的综合国力逐渐衰弱,西方思想不断流入,导致许多国人认为汉字误国,甚至还有人呼吁汉字拉丁化。
不过,对于广大的知识分子来说,汉字确实过于繁琐,不易快速地书写与记录,简化是势在必行的。民国时期,我国曾着手过汉字简化工作,可政府的执行力实在太差,没办法广泛推广,只能就此中断。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汉字的简化工作才真正开始。
然而,直到现在,简化后的汉字还是受到了很多人的批判,理由无非就是我国仍在使用繁体汉字的香港和台湾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依旧很好,因此汉字简化与否并不会对某个地区的发展产生影响,反而令国人忘本忘根,失去了最根本的传统文化。
图片来源于网络:推行简化字
其实,以上是特别片面的说法,如果考虑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情况,汉字简化必然是一种趋势,因为那个时期,我国的各种建设都处于百废待兴的情况,而绝大数的人民都是没读过几天书的文盲,想要迅速振兴中国、恢复国力,就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大面积扫盲。
国人学习简体字的时间肯定要比学习繁体字短得多,因此汉字简化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实际上,我国实行汉字简化的政策完全是成功的,促进了国家的发展。对于国人来说,使用简体字确实方便许多,虽然有部分人还是很执拗,找出一些理由来证明简体字并不好,如诸如“愛”变成简体字“爱”的时候去掉了一个心,就被那些反对者曲解为心中无爱或是无心去爱。
这完全是鸡蛋里挑骨头,这类人并没有考虑到我国的大环境,只认死理,嚼死文字,内心还是迂腐之极。
不过,繁体字并没有完全从我国消失,如今人们至少还可以辨认大部分的繁体字。总体而言,建国成立后的第一次简化是成功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愛”字
二、失败的二次简化
不过,在七十年代我国又进行了汉字的第二次简化,但这个政策最终以失败告终,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其实,五十年代的第一次汉字简化工作并非全部完成了,而是只完成了阶段性的任务,简单来说,就是汉字还没彻底简化好。大部分人认为汉字还不够简单,因此仍坚持着简化汉字的想法,但由于当时国内环境的影响,这个政策就一直被搁置。
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汉字简化工作才重新启动,经过一系列的筹备工作,汉字的第二次简化方案于1977年开始发布,其中认为有1300个汉字的笔画数超过了十画,而且这些字还是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字,是需要简化的,后来这些字又被称为“二简字”。
顾名思义,“二简字”就是将原来已经简化后的汉字,通过简化笔画和归类合并变得更简单,最后再用拉丁字母来代替简体字。一时间,二简字开始泛滥,连中小学的课本教材、报纸、刊物等也不再使用第一次简化字,而是换上了二简字,很长一段时间,我国被二简字“霸屏”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汉字简化
例如,“亲笔信”被简化成“亲笔伩”;小孩子喜欢看的小人书《英雄洞》变成了《英厷洞》,直接将“雄”这个字去掉了一半以上的笔画;连“泰国”都变成了“太国”,人们利用同样的读音想出了一个更简单的字来替代。就连“发展”的“展”字也被去掉了“尸”字旁以下的部分,而演变成了一个“尸”下带一个横。
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人民日报中出现的“付总理”,实际上应该是“副总理”,只是“副”字经二次简化后变成了“付”,但还是容易令人误解,究竟是副总理还是姓“付”的总理呢?
很显然,汉字的二次简化并没有成功,而是完全失败,因为这些字非但没有便捷人们的生活,反而给国人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这和汉字简化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驰。于是,1986年,废除二次简化的方案在我国正式实施。
文章来源:《汉字文化》 网址: http://www.hzwhbjb.cn/zonghexinwen/2021/0307/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