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汉字文化》栏目设置[06/28]
- · 《汉字文化》数据库收录[06/28]
- · 《汉字文化》收稿方向[06/28]
- · 《汉字文化》投稿方式[06/28]
- · 《汉字文化》征稿要求[06/28]
- · 《汉字文化》刊物宗旨[06/28]
李运富:汉字教育的泛文化意识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语文教育应该担负起传承优秀文化的重担,这是不用怀疑的问题。但文化传承不是抽象的说教,不是特意的剥离,而是跟语文的实际材料和具体内容结合在一起的。比如汉字教学,就是
语文教育应该担负起传承优秀文化的重担,这是不用怀疑的问题。但文化传承不是抽象的说教,不是特意的剥离,而是跟语文的实际材料和具体内容结合在一起的。比如汉字教学,就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极好窗口。
一、汉字教育是语文教育的基石
语文教育的实质是通过书面言语作品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而文字是构成书面言语作品的基本材料,没有文字就没有书面言语作品,当然也就没有语文。一个文盲话说得再好也不能称之为“语文水平”高,最多只能算“会说话”。而“识文断字”却往往被看作“有文化”的标志,培养学生成为“有文化”的人正是语文教育的目标。所以“文字”是“语文”的基石。语文教育必须抓准这个基石。
二、汉字的泛文化性
汉字通常被看作记录汉语口语的“工具”,尽管这只是个比喻的说法,但认真计较起来也并不妥当。因为工具是凭借的东西,是外在独立的,无法跟它所要服务的对象事物融合一体,更不能代替服务对象;可汉字在记录汉语时却是跟汉语的音义结合为一体的,也是可以代替汉语的。而且汉字记录汉语也不等于用录音机之类的工具记录汉语,录音机记录的汉语是可以还原的,汉语本身不会有任何变化(除非机器坏了才会失真),而汉字记录的口语往往并非口语的原貌。书面语可以尽量接近口语,但永远不会等于口语。所以与其把汉字看作记录口语的工具,不如把汉字看作可以把口语转换为书面语的“符号”。作为书面语的符号系统,汉字的符号性才是本质属性。这一点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无需多说。
汉字除了符号性,还具有“泛文化性”。就广义的“文化”而言,凡是人类创造的事物都属于文化的范畴,那么汉字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可独立成为一个文化类项,因为它不是自然产物,而是我们的祖先用自己的心智创造的一套符号。但这个文化类项跟一般的文化类项不同,它所涉及的文化元素是非常宽泛的,没有固定的内容和归属,所以具有泛文化性。这种泛文化性体现在汉字符号属性(形体、结构、职用)的各个方面。
首先,在汉字形体的构造上,古人“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通过描摹客观事物的形象来构造字符,后来又把语言的音义固定在已有的字形上而通过音义的重新组合构造出更多的字符。在这个构造字形的过程中,无论是造字者的思维方法、情感意识、智慧技巧,还是时代背景、社会生活、历史典制等等文化因素都或多或少或此或彼地渗透其中,使得每个汉字都有一定的取形构意的理据,即使形体产生以后的演变和改造,也是受到各种人文因素制约的。虽然个体汉字的文化元素可能是一定的,但总体而言,汉字构造的理据是泛文化的,并不固定跟某种文化类项发生单一关联。
其次,汉字的书写也是泛文化的。从甲骨金石到简帛纸张,再到版刻荧屏,书写材料不断变化;从刀刻范铸到软笔键盘,书写工具也与时俱进;瘦甲肥金、纵篆横隶、正楷行草,张王欧柳,各种字体书法的产生和变迁,也无不带有历史的印痕、文化的踪迹。与汉字书写密切相关的笔墨纸砚这“文房四宝”甚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再次,汉字的职用更是宽泛无边。可以用形体直接传递信息,也可以负载语言音义写成书面文章而表达任何文化内容,还可以利用形体的变异和组合表达各种言外之意,进行各种文化活动,如避讳、字谜、拆字算命、字形对偶、特殊寓意等。而且不同时代可能用字不同,不同地域可能用字不同,这些不同的用字也往往是有文化因由的。
三、汉字教育应有“文化意识”
汉字既然是泛文化的,教学中就应该要有文化意识。汉字作为一种文化项,与其他文化项可以互证。所以无论是汉字的形体、结构还是职用,当某种文字现象无法从符号本身很好说明时,就可以联系有关的文化事项来解释。相应地,借助汉字的阐释关联其他文化事项,也可以增广传统文化的知识涵养。这两个方面彼此互显互证,其实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文章来源:《汉字文化》 网址: http://www.hzwhbjb.cn/zonghexinwen/2020/1019/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