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汉字文化》栏目设置[06/28]
- · 《汉字文化》数据库收录[06/28]
- · 《汉字文化》收稿方向[06/28]
- · 《汉字文化》投稿方式[06/28]
- · 《汉字文化》征稿要求[06/28]
- · 《汉字文化》刊物宗旨[06/28]
从观物取象看汉字的生命之动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一、观物取象——中国古人的观察与创造之法 “观物取象”的思想主要表现于《易传·系辞传》中的两段话: 《易传·系辞传》中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
一、观物取象——中国古人的观察与创造之法
“观物取象”的思想主要表现于《易传·系辞传》中的两段话:
《易传·系辞传》中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句话为我们讲述了中国人的先祖伏羲氏用“观物取象”的方法来创作八卦的场景:伏羲氏通过观察天上的气象星象、地上的山川河流、飞鸟走兽的行迹、各种地理现象,就近则参照自己的亲身经历,就远则选取众多观察到的事物,从而根据这些对事物的观察,创作而成八卦,以此用来向世人传告神明的旨意,用来揣摩类推万物的情理。
《易传·系辞传》中又提道:“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圣人观察天下众多杂乱无章的事物的本质规律与性质内涵,通过比喻来明白深奥的道理,用象征的方式来理解事物的义理,这就叫作卦象。
《系辞传》中所提出的“观物取象”,是我们认识万事万物的观察之法,这种认识,不仅仅限于对万事万物表象的认识,更是包括对纷繁复杂的万物的内在本质与规律进行认识与理解。这在同时也是中国古人的创造之法,圣人通过观察宇宙万物的内在规律创作了八卦,并且用阴爻阳爻的符号来形容具体的事物,用简化而成的八卦来诉说天下的一切变化与规律。“观”即是指对万事万物的“仰观俯察”,“取”即是在“观”的基础上进行提炼、总结、领悟、创造。“象”指自然中的物象,也是指圣人基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总结而创造出来的概括之象,是对于宇宙万物的一种再现。这种再现,并不是看重对自然物外形的摹仿与再现,而且着重于表现出宇宙万事万物内在的原理与特性。“观物取象”被认为是中国人对待这个世界的方式与方法,也同时是国人对艺术的观察与创作之法。“师法自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都是强调了学习自然、从自然中获得养分的重要性,也是艺术的创造之法。自然一如艺术创造的源泉活水,中国古人善于与生生不息的宇宙万物进行精神对话,并不断地在其中获得创造的灵感。
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有很大的不同,这即是因为这两种艺术在根源上的不同。西方艺术来源于古希腊对数学逻辑的重视,因而他们对形式、比例十分的看重与强调。东方艺术被要求表现着自然万物生命力的流动与气韵。这即是源于中国古人对生生不息的宇宙万物的仰观俯察、观物取象,所以中国不仅追求对自然形象的描摹和仿照,也在同时表现着万事万物的情态,表现出生命力的流动。所以这也就是西方人无法理解中国书法、绘画艺术中为什么要留白的原因所在。[1]只有留下空白,才有了“虚”,气息才能流动进来,作品也才有了生命流动的气韵。中国古人对师法自然的重视也表现在中国的哲学观上,老子曰“道法自然”,又曰“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一古老的哲学命题,确定了中国的美学是以“自然”为审美旨趣的哲学体系。而“负阴抱阳”的提出,也寓意着万物都在不断“负阴抱阳”的过程中,经历阴阳转化,生生不息。
作为汉字书写的法则,书法艺术,也遵循着“观物取象”这一法则,东汉蔡邕在其《笔论》中提道:“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往若来……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即是认为书法写作要摹仿人及万物的姿态动作,要善于从万事万物中吸取养分。[2]孙过庭在《书谱》中将书法作品比作奔雷、坠石、鸿飞、兽骇、鸾舞蛇惊、泉注、山安等,也是说明书法作品不仅在形态上要和自然物相似,且在同时应当表现出自然物灵动多变的内在生命之感。
二、汉字起源:依类象形
汉字亦称中文字,广义的汉字指甲骨文、大篆、金文、籀文、小篆,至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的文字。汉字是怎么来的呢?相传,是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创造了汉字。《旬子·解蔽》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即是代表着这种说法。《吕氏春秋》也记载:“奚仲作车,仓颉作书”。《说文解字·序》中也描写了仓颉造字时的情景:“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沆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并介绍了仓颉创造文字所用的方法——“依类象形”:“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孽乱而蜪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
文章来源:《汉字文化》 网址: http://www.hzwhbjb.cn/qikandaodu/2021/0722/1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