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汉字文化》栏目设置[06/28]
- · 《汉字文化》数据库收录[06/28]
- · 《汉字文化》收稿方向[06/28]
- · 《汉字文化》投稿方式[06/28]
- · 《汉字文化》征稿要求[06/28]
- · 《汉字文化》刊物宗旨[06/28]
中国的楹联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楹联.俗称对联,对子.是汉字文化的独特产物。它是一种文字对仗工整.语音平仄协调.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的独特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
楹联.俗称对联,对子.是汉字文化的独特产物。它是一种文字对仗工整.语音平仄协调.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的独特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寸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御文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楹联是题写在楹柱上的对联.亦指对联.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呻”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机己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暄喧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对联的种类从反映的内容和使用的场合釆/看?对联可以分为:春联:以除旧迎新.言明志向.充满豪情.展望未来为主要内容?专门在兀旦.春节时粘贴的对联,因时效性较强?人们就称为春联:如;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楹联:为了表达某种愿望或满足装饰需要.过去常在宫廷、府宅.庙宇、园林的楹柱之上.或用木板刻制.或在壁石上雕琢的联语;统称为楹联。如:当代著名词人兼书法家赵朴初.化用岳飞<<满江红》词意,为杭州修复一新的”岳庙”精心撰写的楹联: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字.重开老柏,干寻抬头望:收拾山河酬状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婚联:专门在举行结婚仪式那天选用或编写的能够表达热烈气氛的对联。如:巧借花容添月色欣逢秋夜作春宵。挽联:为了评价先人的生平业绩,抒发后人诚挚的怀念之情,在追悼会或纪念会上所用的对联。如:悼念周恩来总理的一幅挽联:心血劳干革命事业似巍巍泰山震环宇骨灰撒遍总理恩情如滴滴雨露润人心。寿联:当老人喜过生日.子女为了表达对长辈的祝福之情.常以延年益寿、福满家门为主要内容,精心书写一些吉祥的词语,这样的对联就叫寿联。如:福如东海阔寿比南山高,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这样一些特点:首先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其次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 r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第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第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曰;.-;JQnua叮廾虾《人35
文章来源:《汉字文化》 网址: http://www.hzwhbjb.cn/qikandaodu/2021/0114/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