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汉字文化》栏目设置[06/28]
- · 《汉字文化》数据库收录[06/28]
- · 《汉字文化》收稿方向[06/28]
- · 《汉字文化》投稿方式[06/28]
- · 《汉字文化》征稿要求[06/28]
- · 《汉字文化》刊物宗旨[06/28]
汉字之魂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汉字之魂张如腾也许,你来到人世间,第一眼看到的,便是产房里的汉字。自然,你不认识它们,只是会觉得它们十分美丽。汉字无处不在。遍野高粱、玉米似的汉字,养育了中华传统
汉字之魂张如腾也许,你来到人世间,第一眼看到的,便是产房里的汉字。自然,你不认识它们,只是会觉得它们十分美丽。汉字无处不在。遍野高粱、玉米似的汉字,养育了中华传统美德和伟大的民族精神。人们几年、十几年乃至几十年在汉字的海洋里游弋,目染耳濡,心领神会,能没有汉字的优良秉性吗?汉代史学家、文学家班固说,爱国如饥“渴”。中华民族渴盼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我以为就是汉字与汉字文化熏陶出来的。汉字本身就是统一的楷模。文字之初基本上是图画,后来分道扬镳,绝大多数嬗变为字母,汉字则仍沿着图画走下去,简化图形为笔画。汉字笔画依然是在苹果梨子般形状比较接近的“块块”内安排,可利用空间依如旧是多方位的,“米”笔画占领四面八字,方。用字母拼写的文字只能一个劲地朝一个方向书写,形成兔子尾巴大象鼻般长短悬殊的“条条”。“块块”与方块只有一步之遥。方块更美观,使用更方便,块块”“很快就成熟为方块,汉字完全统一了形状。汉字不管笔画多少,无论结构复杂到什么程度,都是一个方块里的统一体了。以方块自律而规整的汉字,排列起来像国庆阅兵的方阵那样齐整、美观、威严。拼音文字的望“条条”“中”兴叹。方块字方正又大小一致,可以随意调换位置,就像剧场里的座位谁坐哪个都行,这就激发了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灵感。活字印刷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也可说是汉字方块化、统一性的凯歌。汉字以表意为主,所以能统一着方言。我曾在闽西的清流县城看过一些演出。节目演到最后,为了体现“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这么个理念,往往是由角色们互相招呼着退场:giàng”giáng”láikèlí”分别“““是用拼音字母拼出来的福州话、闽南话、客家话)(清流不同的字(词)。其实,用方块字表示就是一个统一的“走”字。众方言由方块,要是分别用字母拼音造字统一的“哪里”.07那就会很不统一:字,福州字“dèngnér”闽、南字“duōluò”永安字、“xiādì”。福建还有莆仙话、建瓯话、南平话等方言,相当复杂,一省犹如此,全国何以堪!汉字各种方言都适用,所以能以一条统一而又唯一的文化生命线,把言语不同、风俗习惯不同、血统不同的众民族串联在一起,形成有着共同“汉字血统”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所以,江泽民说:中国是靠文字统一“的国家,中华文化能够使大家统一起来。”再没有比国家统一更重要的统一了。感谢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一个充分体现爱国精神的方块字,那就是字。“国”“国”的繁体字是“國”方框内一个,字。“或”《说文》或::“邦也。从口从戈,以守一。一,地也,通作域。”邦即国家,口是丁口,人持武器守卫疆域内的所有地方,就是保卫国家,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完整。“邦”字再加个方框,让人想到国境线,想到万里长城,进而想到方框内那一点是祖国宝岛台湾。台湾诗人余光中说,太初有字,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我们民族的向心力就必然存在。太阳和雨本是势不两立的,阳光避免了太盛,雨丝避免了太密,就交织出比壮锦更奇丽的太阳雨。汉字统在方块内的笔画、部首之间是对立、矛盾的,注意了穿插避就,相互照应,“森”“木”如就统一而和谐了。字三,果没有全局观念,大家都往上挤,就成了岌岌可危的空中楼阁。互让后一“木”在上,两“木”在下,就站稳了。再说,要是在下的两“木”都我行我素,前者的捺跟后者的撇就会像刀剑交架、较劲,令人担忧。幸而两者左顾右盼、互相揖让,前者的一长捺收敛为短了许多的反捺,后者的一撇也向后避退而缩短,这样,左右匀称,整体也平稳、协调,还会让人想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真好。“然”字下面四点,本可以是大小平等的,我查看了不少楷书字帖,为了富于变化,哪一点都有最小而让其它点大些的情况,不由得人想到孔融让梨的动人故事,那四点不就是四只梨子吗?偏旁更显互让精神,为当好配角而瘦身、变形,字,如“心”做偏旁便让位站了起来,横弯钩扳直了,还三点减为两点———献出一点爱心。“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仁爱之心也是中·华传统美德。当今社会风气好转,不是到处都在开展献爱心活动吗?统一与和谐是汉字的魂,汉字之魂给了中华民族许多有益的启示。“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北京奥运开幕式上展示·的活字印刷术,就非常突出地排出了一个的“和谐”“和”字。这个字,“和”何尝不能看作是一种宣示,宣示活字(汉字)是和谐的、美的。另一方面当然是宣传、提倡,其内容自然是社会和谐。社会与汉字一样需要和谐,社会和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社会要和谐,人们要和睦相处,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像汉字一样有全局观念和互让精神,互让精神是化解矛盾的良药。“夫(人必知礼然后恭敬,恭敬然后尊让。”《管)子五辅》有一个故事,·很能体现中华民族对互让精神的崇尚。安徽桐城有一条名为六尺巷的小巷,其碑铭上记载着这故事:清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居宅旁有一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云:寄归,‘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家不见当年秦始皇。’人得书,遂让三尺。吴氏闻之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得名焉。”这动人的故事太切合汉字与汉字文化孕育出来的中国百姓求稳定、求平安的心理了,人们多么希望这么好的故事就发生在身边,于是不约而同地移植这故事,将本地的名人安排进去当主人公。故而,此故事有许多版本,情节大同小异,诗的首句略有差异,地点、但时间、人物各不相同。如山东济阳人明代京官董笃行,河南安阳人明代吏部尚书郭朴,还有江西、湖南、江苏、贵州等省的历史名人,甚至有张英的儿子张廷玉,父亲的故事成了儿子的故事。再拿福建来说吧,省会福州孝义街的传说中有这个故事,可谓发生在宋代,《六尺巷》故事之源。在闽西的永安,故事主人公却是明代永安贡川人历任山东监察御使、河南按察司佥事等职的林腾蛟。与其相邻的清流县传说的是明代清流人吏部尚书裴应章。同地区的泰宁县有个明代兵部尚书李春烨,可能也有这样的故事吧?好奇心促我上网搜索。果然,《泰宁尚书第古建筑群讲解词》中就说到尚书第主人李春烨的下辈在家乡大兴土木,因地基界墙和邻居发生纠纷……几乎所有在外有名人(特别是在京城为官之)人的地方都流传这样的故事,流传面之广、覆盖面之大,超乎想象,不可思议。故事表现了谦让、包容的中华传统美德,可以这样说,其生动情节只是个载体,人们借助本地名人,在故事里寄托了对安定、祥和、幸福生活的憧憬。1958年,中国与前苏联关系逐步恶化,双方军事对峙,局势紧张。毛泽东会见前苏联大使尤金,就引用了这首诗。毛泽东的意思,是希望双方都克制一点,礼让一点,这也体现了“以礼为先,以和为贵,以让为贤”的美德。世界,也需要和平。责任编辑林芝书讯值此《福建文学》创刊六十周年之际,本刊编辑部编辑一套(第一辑)《福建文学六十年典藏作品》“中篇小说卷”汇款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黎明街11号福建文学杂志社“短篇小说卷”散文卷”诗歌卷”由海““,邮编:峡文艺出版社出版。丛书选稿优质,版联系电话:式美观,适合阅读和收藏。欢迎邮购,丛书一套同时购或单本购均可。书价112元/套,元/本。28请与本刊编辑部直接联系邮
文章来源:《汉字文化》 网址: http://www.hzwhbjb.cn/qikandaodu/2021/0114/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