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汉字文化》栏目设置[06/28]
- · 《汉字文化》数据库收录[06/28]
- · 《汉字文化》收稿方向[06/28]
- · 《汉字文化》投稿方式[06/28]
- · 《汉字文化》征稿要求[06/28]
- · 《汉字文化》刊物宗旨[06/28]
汉语用字构件变化的文化背景分析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汉字具有悠久的历史,某一历史阶段的文化会在同时期的汉字上有所映照,因而汉字系统留存了大量的文化信息。20 世纪以来学界对汉字的文化价值关照渐多,既有理论与方法的高度探
汉字具有悠久的历史,某一历史阶段的文化会在同时期的汉字上有所映照,因而汉字系统留存了大量的文化信息。20 世纪以来学界对汉字的文化价值关照渐多,既有理论与方法的高度探讨,也有立足汉字看文化或立足文化看汉字的具体研究,还有着眼于汉字文化在实际应用中的讨论。
而这种映照显示在汉字形体上,表现为汉字构形客观地记录了许多历史文化信息。《汉字阐释与文化传统》[1]《汉字的文化解读》[2]等著作即从汉字构形的角度揭示分析汉字形体蕴含的文化信息。
汉字的构形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一系列演变,并在汉字构形系统中层累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此类演变不是任意的,“表现字形所记录词语的音义往往成为制约汉字形体演变和理据重构的重要力量”[3],是以用字的构形会尽量向所记录的词的意义靠拢,而词义携带的各种文化信息就不同程度地表现在用字构形上。在原本用字的基础上变革其构件既便捷易行,又能与社会
注释:
①“炮”字《说文》已有,但其义为将带毛的肉裹 上泥放火里烧,与记录武器的“炮”使用职能和 构字理据并不相同,属偶然同形。
②“她”字《篆隶万象名义》已经收录,但是与“姐” 字同音同义,与刘半农所造的“她”字构形理据 与使用职能并不相关,属偶然同形。
[1]黄德宽,常森.汉字阐释与文化传统[M].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5.
[2]王立军.汉字的文化解读[M].北京:商务印书 馆,2012.
[3]张素凤.记录职能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影响[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4]张子高,杨根.从《化学初阶》和《化学鉴原》 看我国早期翻译的化学书籍和化学名词[J].自 然科学史研究,1982(4):352.
[5]李丽.近代化学译著中的化学元素词研究[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78-81.
[6][7][8][13](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 中华书局,2013:99,269,93,297,137.
[9]张涌泉.汉语俗字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 馆,2010:12.
[10](唐)颜元孙.干禄字书[M].北京:中华书 局,1985:3.
[11]周吉珍.现行简化字常用记号研究[D].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2009.
[12]刘复,李家瑞.宋元以来俗字谱[M].北京: 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
[14]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异体字典[M].北京: 中华书局,2014:170.
[15]何余华.汉语词历时用字演变动因刍议——以 常用量词为例[J].理论月刊,2016(8):76.
汉字具有悠久的历史,某一历史阶段的文化会在同时期的汉字上有所映照,因而汉字系统留存了大量的文化信息。20 世纪以来学界对汉字的文化价值关照渐多,既有理论与方法的高度探讨,也有立足汉字看文化或立足文化看汉字的具体研究,还有着眼于汉字文化在实际应用中的讨论。而这种映照显示在汉字形体上,表现为汉字构形客观地记录了许多历史文化信息。《汉字阐释与文化传统》[1]《汉字的文化解读》[2]等著作即从汉字构形的角度揭示分析汉字形体蕴含的文化信息。汉字的构形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一系列演变,并在汉字构形系统中层累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此类演变不是任意的,“表现字形所记录词语的音义往往成为制约汉字形体演变和理据重构的重要力量”[3],是以用字的构形会尽量向所记录的词的意义靠拢,而词义携带的各种文化信息就不同程度地表现在用字构形上。在原本用字的基础上变革其构件既便捷易行,又能与社会注释:①“炮”字《说文》已有,但其义为将带毛的肉裹 上泥放火里烧,与记录武器的“炮”使用职能和 构字理据并不相同,属偶然同形。②“她”字《篆隶万象名义》已经收录,但是与“姐” 字同音同义,与刘半农所造的“她”字构形理据 与使用职能并不相关,属偶然同形。参考文献:[1]黄德宽,常森.汉字阐释与文化传统[M].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5.[2]王立军.汉字的文化解读[M].北京:商务印书 馆,2012.[3]张素凤.记录职能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影响[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4]张子高,杨根.从《化学初阶》和《化学鉴原》 看我国早期翻译的化学书籍和化学名词[J].自 然科学史研究,1982(4):352.[5]李丽.近代化学译著中的化学元素词研究[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78-81.[6][7][8][13](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 中华书局,2013:99,269,93,297,137.[9]张涌泉.汉语俗字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 馆,2010:12.[10](唐)颜元孙.干禄字书[M].北京:中华书 局,1985:3.[11]周吉珍.现行简化字常用记号研究[D].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2009.[12]刘复,李家瑞.宋元以来俗字谱[M].北京: 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14]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异体字典[M].北京: 中华书局,2014:170.[15]何余华.汉语词历时用字演变动因刍议——以 常用量词为例[J].理论月刊,2016(8):76.
文章来源:《汉字文化》 网址: http://www.hzwhbjb.cn/qikandaodu/2020/1026/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