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汉字文化》栏目设置[06/28]
- · 《汉字文化》数据库收录[06/28]
- · 《汉字文化》收稿方向[06/28]
- · 《汉字文化》投稿方式[06/28]
- · 《汉字文化》征稿要求[06/28]
- · 《汉字文化》刊物宗旨[06/28]
汉字与书法内在关系浅说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在世界所有的文字当中,中国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其他国家体系的文字大都是表音文字,而以汉为内容的书写艺术,成为世界上唯一的书法艺术,这是值得骄傲的一面,汉字产生以
在世界所有的文字当中,中国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其他国家体系的文字大都是表音文字,而以汉为内容的书写艺术,成为世界上唯一的书法艺术,这是值得骄傲的一面,汉字产生以后就作为一种媒介。为了说明某一种事物,我们必须依靠汉字,像象形字“”(牛)“”(犬)等字直接画的是牛的头型,狗的模样,我们一看就知道是牛、狗,也许古代语方言中把狗不叫作狗,而有可能称为犬,随着文字不断的演变与更新,人们的思维在不断变化,这样一步一步从甲骨文演变到金文,再演变成篆书、隶书、楷书的时候,我们仍然能辨认出它是什么字,这是人们认识过程随着文字的演变不断提高的结果。随着思维的不断开阔,人们的想象跟随丰富起来,所以说,到现在用楷书写一个字,我们就能认识它的读音,知道它所表达的意义。
一般书写汉字,我们见到的形体是方块字,即由楷书写成的,楷书是严格要求按笔画顺序写,其中不能缺少汉字的偏旁与构件,我们阅读书籍时也会看到普遍实用的字体是宋体。我们容易认识宋体。文件或文本的字体也要求宋体,如果随意改变了它的间架结构或给它多出一笔,这个字就成了错字或我们不认识的字。但是书法发展到草书阶段,不按照它的笔画去写,甚至减掉了他的偏旁与间构,比如像“事”字写成(),“得”字写成(),“新”旧的新写成(),“明”天的明写成(),但是我们仍然认识它是事,得,明等字,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们说前者是写字,后者是书法,但不能说后者是错的。同样写的都是汉字,前者是字,后者写出来就是书法,不同的人可以写出不同风格的书法。汉字与书法之间的关系究竟怎样呢?
一、由汉字到书法是人们追求美观的结果
古训言:“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写字不是艺术,但书法是艺术,书法从类型而言他是造型艺术,这个型就是汉字的型。
我们说的”日”甲骨文写成(),“车”字在甲骨文写成(),现代的“日”“车”字与金文中的“日”“车”两字比起来,金文中的写法显得繁琐,写的速度一定是很慢的。可见,汉字形体的演变将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程序是先认识出没变形的字,再认识变形的字,如果我们把现在的这个“车”字写到甲骨文时代,那么那个时代的人就不认识这个车字。
书法是线条的组合,是借线条的变化来表现文字的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笔墨、结构、章法、线条的组合等方式进行造型来表现主体的审美情操。怎么写出来才是美的,这就是人们普遍追求的艺术美。青铜出现以后,在一部分春秋中晚期的金文里出现了明显的美术化倾向,有些东方和南方国家的部分金文里字形特别狭长,笔画往往故作宛曲之态。在春秋中晚期到战国早期这段时间里,还流行过一些特殊的美术字体如“子”,为了书写方便,文字的笔画数在不断减少,这就出现了金文。它是繁复的一种字体,写起来可能很费劲,它的接受群体也不多。
文字是思想表达的媒介,贵族帝王们要向天下发布指令,如何让人人皆知呢,这就要靠文字这种媒介书写出来,天下有识之人皆知,所以说文字便成了他们集中精力改革的对象之一,再加上一些专门搞文字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因而就出现了不同时期的文字,篆书、隶书等,但这时的书写材料只有陶、青铜简帛等,严重影响了文字的传播与书写的美观。六国文字主要就是俗体的流行,俗体就是我们最常见的简体。人们追求怎样写上简便、美观,这就是书法意识,那个时代他们不能知道其概念,而只是追求一种字体的美观和简便。这就无意中创造了书法艺术。
二、书法依靠汉字的形体书写美传达感情
“书法是无声之音,无像之型”。人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等一般都是用文字写出来,写成书法就是靠书法的风格表达出来。那是情感的描写,我们通过文字就可以读出来,这就要求语言的表达得体,内容准确,才能把悲伤感情用文字表达出来,有了书法,就不一定非要用语言来表达出来,只要写一篇书法甚至几个字就能表达出人的情感来。当年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就是那样,王先生与同友在兰亭上饮酒赋诗,兴趣来临之时顺手写成《兰亭集序》成为传世的书法名作,不但字体美观,而且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当时那种阔达的心胸和情怀。这就是书法的艺术魅力。
某一个时代流行的文字并不一定全都是书法。比如商之甲骨文,汉之篆书,秦之隶属等。文字要成为书法,要看雕篆者的造意与他们书写文字的功底。我国东汉时期出现了一批雕刻文字的大家,他们的作品都是以雕刻而著名的,如韩仁铭、曹全碑、张千碑等都是后代书法家所推崇的。
文章来源:《汉字文化》 网址: http://www.hzwhbjb.cn/qikandaodu/2020/1014/580.html
上一篇:汉字与日本元号
下一篇:基于汉字演变史与对社会影响的弘扬中华汉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