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汉字文化》栏目设置[06/28]
- · 《汉字文化》数据库收录[06/28]
- · 《汉字文化》收稿方向[06/28]
- · 《汉字文化》投稿方式[06/28]
- · 《汉字文化》征稿要求[06/28]
- · 《汉字文化》刊物宗旨[06/28]
汉字与中国文化教学中的理据研究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西汉刘向先生的《说苑·指武》说:“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1](P395)这里的
“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西汉刘向先生的《说苑·指武》说:“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1](P395)这里的“文化”是状中关系的词组,指用文德进行教化和感化,是一种政治手段,是跟武威相对而言的。现代意义的“文化”,简言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成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2](P3)它是一个富有生命活力的动态系统,它所产生的一切活动及其成果体现了自然界物质方面的不断改观,更反映了人类社会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语言符号包括口头语和以书写符号形态出现的文字,所以说文字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认为,这种把汉字字符及其系统作为文化的载体,并且来揭示汉字在构形中所携带的文化信息,就是汉字的文化阐释。
汉字系统属性的形成受到哪些文化因素的影响,李运富先生已经做了详尽的阐释[3](P216-233),学者们多无疑义,容不赘。本文是从单个汉字的文化阐释入手的。汉字的文化阐释源远流长,先秦时代的字形结构分析已具有了政治说教的作用,如:“于文,皿虫为蛊”[4](P2025)“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5](P709),等等。在“文化热”的今天,汉字文化阐释也兴起了一个个小高潮,一部部著作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汉字文化大观》[6](P1-438)《探秘中国汉字》[7](P1-170),等等。但是大多数著作是从普及型的需求、为了提高中低文化程度读者的兴趣和适应中低文化程度读者的接受能力的角度出发,内容安排的侧重点在于用汉字的材料来归纳其他文化现象,可是往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并且对汉字文化阐释研究的一些理论问题着墨不多。这种研究是基础的、聚合的、点状的,而不是深入的、组合的、系统的。我们认为汉字文化阐释应在对具体问题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起指导作用的理论,是研究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本文首先试图从发生学的角度来探讨中国文化对汉字的影响,即汉字文化阐释的理据;接下来反求诸己,来探讨汉字文化阐释的原则,以求提高汉字文化阐释的科学性。
一、中国文化对汉字的影响
(一)从汉字产生上看
裘锡圭先生说:“用象形符号表示族名,很可能是原始表意字产生的一个重要途径。”[8](P33)裘先生的话是有道理的。图腾崇拜的文化在原始社会里是普遍存在的,先民常把图腾的对象当作本氏族的名称,往往在日常器物,甚至在每个人身上把它的形状刻画出来当作徽帜,用以维护本氏族的团结,并借以区别于其他氏族。如:“豕”,可能就是在这个时候,有人画出一头“豕”,任何人见了都会叫作“豕”,我们认为这就是最初的文字。又如:“中”,本义是中旗,是古代氏族社会的徽帜,建旗在囗之中,所以后来引申为左中右的中。族名族徽标帜转化为文字的经验启迪了先民的心智,促使更多的非族名族徽标帜的物体转化为文字。
最早的文字是“依类象形”[9](P2165)“肇于自然”[10](P812),是古代社会生活和先民观念的记录和智慧的结晶,它们应是文化发展的结果。这就启示我们:“世界言象形文字者,必推我国。则此文字者,诚有史以前先民遗迹之所留,曷借之以窥其政俗之梗概,以补史册所未及者乎!”[11]中国文化对汉字的影响蕴含在汉字的形体或本义之中,解释汉字的形义来源,必然涉及该字的文化特点。
(二)从汉字结构上的变化看
据郭宝钧先生的《中国青铜器时代》统计,甲骨文中表达衣、食、住的字只有15个,金文中累积到71个,《说文解字》中增加到297个[12](P245-246)。东汉是甲骨文时代的20倍,除了大量新字产生之外,汉字结构上的变化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种表现。
汉字是动态发展的,从结构上看,汉字主要发生了三项变化:“1)形声字的比重逐渐上升。2)所使用的意符从以形符为主变为以义符为主。3)记号字、半记号字逐渐增多。”[13](P32)
随着社会的发展,最晚在商代初年,华夏民族仅靠制造表意字来记录语言已根本不能满足社会交际的需要了。而且,有些词特别是虚词,用造表意字的方法根本无法为它们造字。于是,汉字构件上形符表意范围进一步扩大,且更加抽象意义的义符和记号出现了。义符和记号的出现,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典型化了。
文章来源:《汉字文化》 网址: http://www.hzwhbjb.cn/qikandaodu/2020/0826/468.html
上一篇:新媒体下的汉字文化和汉字教育
下一篇:创新汉字文化传播方式探析 ——以《汉字》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