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尘封的历史:《甲骨文》中的陈梦家

来源:汉字文化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8-2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引言 彼得?海斯勒的《甲骨文:一次占卜当代中国的旅程》(Oracle Bones:A Journey Trough Time in China)是其“中国三部曲”(1)中最厚实、也是最受欢迎的一部。被《时代周刊》评为“最佳图

一、引言

彼得?海斯勒的《甲骨文:一次占卜当代中国的旅程》(Oracle Bones:A Journey Trough Time in China)是其“中国三部曲”(1)中最厚实、也是最受欢迎的一部。被《时代周刊》评为“最佳图书奖”,同时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非小说类最佳作品奖”。《华尔街日报》认为该书奠定了海斯勒的地位,使他成为描写中国当代最有深度的西方作家之一;《经济学人》刊文指出该书感性十足、鞭辟入里,充满了善意的幽默,而《卫报》则认为该书“感人至深又饱含知性,它所达到的叙事张力,通常在小说中才可看到。对于中国这个快速转变的社会中,作者绘制了一幅幅生动而复杂的画面。”(2)不过到目前为止,国内时贤尚未有专门对该作品作出深刻的评论,仅有一些介绍性的文字见诸报端。然而,该书的影响力和内涵要远远大于另外两部,值得国内学者从内容或形式上作进一步探究。形式上,该作品采用交叉叙事的策略,将一些散乱的历史事件和对人物的采访穿插其中,看似散乱,但仍能看出其精心构思,如同玄学派诗歌中的有一根阿涅德的线。该书命名为《甲骨文》,很明显其兴趣点在于中国历史文化。书中以编号为不连续的A-Z的古文物为叙事主题,将一些作者想传递的意指通过特殊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些文物分别为地下城市(the underground city)、文字的世界(the written world)、城墙(the wall)、龟之声(the voice of the turtle)、青铜头像(the bronze head)、书 (the book)、凿不裂的骨片 (the uncracked bone)、文字 (the word)、马 (the horse)、批判主义 (the criticism)、遗失的文字 (the lost alphabets)、抄错的字 (the misprinted character)以及卖掉的字(the sold words)。这些意象比较全面地囊括了他关注的主题:汉字文化与历史。这种叙事方式是新颖的,它使得看似散乱的素材有序地组织起来。内容上,他不仅“‘考古’挖掘出一段段和甲骨文、古中国有关的历史、故事和人,还通过若干次游走的旅程,出入于古代与现代,讲述了若干相互交织、充满隐喻的故事,并寻找到彼此的内在联系,绘制出一幅幅奇异的当代甲骨拼图。”(3)书中极尽了西方读者感兴趣的敏感话题,又避免主观性的评论(虽然其意识形态视角不可避免)。纵观全书,最重要的内容莫过于对新月派诗人、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陈梦家的书写,包括他的诗学思想、反对汉字拉丁化事件以及他死亡的历史细节。尤其是海斯勒采访了与之相关的人物如陈梦家的弟弟陈梦熊、学生李学勤等等,为解开历史事件的谜团提供了珍贵的素材。本文将从三方面进行文本细读,分析海斯勒在构筑历史事件时的视角及其意识形态性,同时也将探讨历史事件本身。

二、为什么是陈梦家?

本文着重要讨论的,首先是为何海斯勒选取陈梦家的故事作为本书的基本内容?在浩如烟海的历史人物中,海斯勒为什么选择了陈梦家呢?本文认为有两个原因。首先是陈梦家本身的传奇性,这是很好的一个叙事题材。众所周知,出生于1911年的陈梦家是著名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和诗人。他原籍浙江,出生于南京。曾读于国立中央大学法政系,但兴趣多变,早年师从闻一多、徐志摩等从事诗歌创作,是著名的新月派诗歌成员之一,并出版过《新月诗选》。后师从容庚先生从事古文字学、甲骨学、历史学的研究,对商周时代宗教、神话、礼俗和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研究颇有建树。1949年之后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等职。他的《尚书通论》以及《殷墟卜辞综述》至今仍是历史学领域的经典著作。然而不幸的是,这位才华横溢、著作等身的学术大家却在未能寿终正寝,最后不得不结束自己的生命。他的基督教家庭出身和与赵萝蕤的爱情故事、到芝加哥大学的留学,无不被人津津乐道,事实上,西方学界对陈梦家以及赵萝蕤是相当熟悉的。赵曾见过著名诗人艾略特并翻译他的长诗《荒原》,夫妇俩曾受到金岳霖和费正清先生的帮助去到美国留学。陈梦家在美国期间广交学界好友,搜索遗落在美国的殷商甲骨。这些都证明西方学界对陈梦家有一定的了解,也更多的希望了解他的传奇一生。与其说是在《甲骨文》的题材下选择了陈梦家,不如说是先选择了陈梦家的故事,然后才有了《甲骨文》。另外一个原因是符合意识形态的期待。很显然,西方读者所要了解或者感兴趣的,绝非中国官方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中所宣传的典型。这样一个传奇性、悲剧性的历史人物正好符合海斯勒挖掘“有趣素材”以飨西方读者的目的。海斯勒深谙西方读者的喜好,以最能吸引读者注意的、与西方价值观亲近的历史个体作为写作题材,带给或者满足西方读者对中国的猎奇以发出匪夷所思的感叹。

文章来源:《汉字文化》 网址: http://www.hzwhbjb.cn/qikandaodu/2020/0821/451.html



上一篇:从《红楼梦》看中国的姓名文化
下一篇:汉字变革与中国诗歌之革新

汉字文化投稿 | 汉字文化编辑部| 汉字文化版面费 | 汉字文化论文发表 | 汉字文化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汉字文化》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