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汉字文化》栏目设置[06/28]
- · 《汉字文化》数据库收录[06/28]
- · 《汉字文化》收稿方向[06/28]
- · 《汉字文化》投稿方式[06/28]
- · 《汉字文化》征稿要求[06/28]
- · 《汉字文化》刊物宗旨[06/28]
渗透汉字文化 提升语文素养 ——浅谈汉字文化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引 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汉字本身所包含的文化密码可以激发学生对汉字的热爱和学习汉字的兴趣
引 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汉字本身所包含的文化密码可以激发学生对汉字的热爱和学习汉字的兴趣[1]。一个汉字可能是一种含义、一个道理、一个故事,一种文化,甚至是一种精神的体现。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学习汉字时穿越历史的长河,感受我们的祖先在创造汉字时的所思所想,在识字教学中传承中国汉字文化,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探究汉字机制,提高识字效率
新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在教学中,教师出示由画到字的汉字演变规律,加上生动的讲解,把抽象的文字符号形象化,可加深学生对汉字音、形、义的理解,提高学生记忆生字的效率。
(一)追根溯源,激发兴趣
汉字的发展,体现了古人对自然万物的认知和体验。很多的象形字、会意字,通过了解字的演变过程,学生就会展开丰富的想象力。一年级课文《口耳目》和《日月明》的编排,就是让学生通过汉字的造字规律,感受汉字的神奇,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教学象形字“象、燕、鼠、龟”等字时,教师同样可以先出示古文字图片,让学生对照图片想象字和物之间的具体联系,这样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能够点燃学生发现的热情。在教学《日月明》后,教师可拓展其他的会意字,如掰、拿、灾、灭、休、晶等,引导学生试着编一首儿歌。当学生主动地观察这些有趣的造字形态时,汉字不再只是一个个抽象的符号,变得可爱而灵动。通过观察、发现和想象,学生可以有效地激发识字兴趣。
(二)形义结合,提高效率
汉字是表意文字体系,每一个汉字的字形和字义紧密联系。部编版教材特别注重采用偏旁识字法识字,如课文《四个太阳》要求学生认识“颜”字及页字旁。学生只知道“颜”是指颜色,为什么用页字旁却不清楚。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点拨:汉字中,页字旁的字大多和头以及与头相连的部位有关。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板画一个人头,在相关的部位和学生一起写上页字旁的字,如顶、额、颜、颔、颈、领等字。学生一目了然,理解了“颜”的意思是面部,也拓展了其他页字旁的字。通过探究汉字的起源、特点,认识汉字、理解汉字的意思,学生对字的辨识能力会不断提高,这大大提高了识字效率。
二、利用字理知识,规范汉字的运用和书写
汉字的运用和书写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今小学生的错别字问题十分常见,主要表现在增减笔画和用错字根两个方面。对汉字的构字原理没有很好地掌握是学生写错别字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如何增强学生用字时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减少书写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显得非常重要。
(一)分析字理,规范运用
同音字、形近字的运用,是识字教学的一个难点。在具体的语境下,词语的组成要用哪个字,只有先理解字的意思,才能准确运用。例如,状和壮的区别,前者有犬,表狗的形状;后者有士,表人体强大。“状”为名词,如形状、奖状、状元等;“壮”为形容词,如强壮、壮大、壮丽等。教师通过不断引导进行教学,会大大提高学生对汉字的准确运用能力。
(二)运用字理,规范书写
运用字理知识指导学生识字、写字,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写错别字的问题。笔者在教学“争”时做过这样的尝试:先板画“争”的古文字,让学生思考字形所传达的意思,解说上面的角字头是由“手”变来的,下面部分也是“手”的古体字加一横而成,两只手代表争夺的两方,一横代表争夺的一根木棍,争的本义就是“争抢、争夺”。教师及时提醒学生中间的那根木棍要写得长一些。这样,学生作业中的“争”字错误几乎为零。通过字理分析,提高学生对汉字的运用和书写能力,是建立在汉字特殊的生成机制之上,让学生从机械记忆走向自觉识字的一种方法。
三、结合汉字文化,培养思维能力
结合汉字文化理解字形、字义,一旦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就会加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从中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汉字浸染着历史的传承,随着学生对汉字的分析能力、辨识能力的增强,其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一)渗透文化,启迪智慧
文章来源:《汉字文化》 网址: http://www.hzwhbjb.cn/qikandaodu/2020/0722/386.html
上一篇:以识字教学浇灌语文素养之花
下一篇:小学识字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的意义及策略